一分钟目睹考场之怪现状

有些人是这样的,考试分数和叫声大小成正相关。
——X
1.
某些人,平时考试平庸无奇,甚或跌落均分,却总想着通过某些偶然的成功来向世人证明自身的水平。
此类人在日常发挥中鲜少令人印象深刻,但在偶然考得稍好时,便开始肆意宣扬自己的分数,言语间既含蓄地张扬,试图吸引注意。
他们语言模式的通式通常如下:
【数据删除】的,这次废了呀,【数据删除】才考了【XX】分
唉,我的【XX】科目还是太菜了
唉怎么又挂到只有【XX】分。我是真【数据删除】是个【数据删除】
譬如说,小C,某科目成绩在近期5次考试中,浮动在平均分上下并且从未有过竞赛获奖,得知成绩后的小C始终认为是自己发挥不佳导致的,并且总是喜欢喝他人提及自己犯的弱智错误和挂的分数而避讳自己的成绩。
不屈的小C始终坚信自己该科目天赋惊人。终于通过一些手段让自己挤进了班级前5,年级前列。小C认为这是他应该得到的结果。然而,为了包装出某种“大神”的形象而不想被直接冠以“过度自信”的帽子。
小C苦心积虑的想出了上文所涉及到的做法。试图在隔壁班吸引注意力,同时试图装出一副对于“不小心”丢失的分数而痛苦的神态。并且一改常态的大声宣扬他的分数,以此来博取该班级同学的注意力。
小C在2楼那更是张狂起来,因为他可以肆意的吹嘘而无人可以制衡他,也更难了解小C的真实水平。机智过人的小C发现他总可以抱怨考的好的科目没考好来博取其他人的注意和“佩服”。
将更多的相关事例分析比较,可以很轻易的得出前文结论。
考试分数和叫声大小成正相关。
或者更通俗的说:
考得越好,叫声越响。
讽刺的是,这些人从他人对他们谦虚式的张扬的笑骂中获取存在感和满足感,牺牲了骂声所提及到的他本人和其亲属。
2.
他们sometimes naive
式的自我吹捧和从他人笑骂中建立的满足感的伎俩是他们周围的人很好识破的。
不论是相比于这些稳驻年级前10的人所发出对自己发挥失利的感叹来说,还是对于诚挚抱怨的人来说,他们的意图和动机还是太明显了。前二者的对象是自己本身,而后者的表达对象显然是他人,当然对他们来说,更好是教室中显眼的位置和时机。
可能是沉浸在对自己包装的“机制”的喜悦中,亦或者是在常年的使用这种伎俩已经无法摆脱这种行为获取满足感和自信的情况下,这种人时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诡计已经被他人识破。也就是说,在他们“止增笑耳”后,他们甚至还未意识到其“笑”何在。
至少请不用拿出谁都可以识破的幼稚戏法罢。
3.
从现象上看,此类人自以为把自己包装的金碧堂皇,也用其拙劣的语言满足其可怜的虚荣心。与其“暴发户”后的嚣张相比之下,他们对正常发挥情况的黯然神伤就更具有幽默感了。
他们不敢正视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却又极度害怕被人忽视,于是只能通过抓住每一个可以炫耀的机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其所为价值,不过废料而已。
他们将偶然的成功视为“自我叙事的核心”,并以此对抗长期积累的失败感。这种行为的底层逻辑,实际上是一种以“外在评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他们并不关心自己本身水平,相反的,他们只在意他人眼中他的水平。这本身就是没有水平的表现。
这种心理也伴随着严重的内心矛盾: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实力并不自信,害怕失败;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度渴望成功带来的短暂关注。于是,炫耀和假装谦虚就成了他们解决矛盾的方式。他们通过“考得越好叫声越响”这种方式,不仅放大自己的成功,还试图转移外界对他们长期平庸的注意力。
4.
这种自欺欺人的可笑行为的根本条件在于笑骂此类人的群众基础。
断绝这种行为的根本条件也在于断绝其群众基础。
在如今此类人风起云涌的时代过去后,他们的窘迫也将暴露无遗。
同时,当炫耀的热度过去,当失败再次来临,他们的窘迫将更加鲜明,甚至落得被群嘲的下场。
对于那些“考得越好叫声越响”的人来说,他们的叫声越响,只会让其内心愈发空虚。
当然,对于某些以更加简单粗暴的完成“叫的越响”指标的人来说,此类人的素质与前者的素质高下还有待角逐。两类人不过都是精神胜利的信徒罢了。
后记.
下周月考,静观他们表演便是了。
- 标题: 一分钟目睹考场之怪现状
- 作者: Random-spike
- 创建于 : 2024-11-14 23:18:09
- 更新于 : 2025-09-22 00:59:55
- 链接: https://random-spike.github.io/Blog/一分钟目睹考场之怪现状/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NC-SA 4.0 进行许可。